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壮阔襄阳 活力四射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0日 点击:3654

来自:湖北日报 时间:2019-09-04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古城襄阳,城市承古融今。新中国成立70年来,该市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9月3日在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市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9.8亿元,是1952年的1029倍;实现财政总收入474.3亿元,是1952年的1824倍。

  复兴襄阳“中心城市地位”

  襄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忠运介绍,历史上的襄阳,曾多次成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不仅仅是基于复兴襄阳“中心城市地位”的历史使命,也体现着襄阳在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的责任担当,更是在更高层级上参与区域竞争合作的必然选择。
  70年的奋斗,襄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75%。中心城市能级蝶变,“一心四城”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品质日益彰显,成为中国魅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的硕果。该市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81年的421元、206元,增加到2018年的33947元、17305元。
  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特别是随着境内的蒙华铁路将于9月底建成通车,汉十、郑万高铁襄阳以北段年底前建成通车,襄阳将步入“高铁时代”,襄阳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显著增强。
  未来,襄阳将着力建设成为国家沿江生态经济发展样板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汉水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一幅幅美好的发展蓝图,激励着近600万襄阳人民团结拼搏,奋勇前进。

打造“一芯之心、两带之极、三区之柱”

省委、省政府做出全面实施“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的决定后,襄阳积极谋划,提出着力打造“一芯之心、两带之极、三区之柱”的目标。
  “一芯之心,就是构建区域之心,壮大产业之心。”襄阳市经信局局长段细柱介绍,该市一方面抢抓《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落实落地的重大机遇,不断增强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汽车电子、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产业突破性发展;依托华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区域性大数据中心,吸引云计算产业链集聚发展;抢抓工业互联网和5G发展重大机遇,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支撑智慧襄阳发展。
  “两带之极”,就是把襄阳打造成为“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的重要一极。
  据了解,襄阳去年整车产量突破28万辆,实现汽车制造业产值逾2000亿元,目前,该市正加快推进传统汽车高端化、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努力打造“绿色新车城”。
  围绕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目标,襄阳依托国家动力电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汽车零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三大国家级中心”,聚集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企业30余家。2018年,襄阳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4万辆,同比增长23.8%。
  该市的智能网联汽车已形成“三个一”优势:发布了全省第一个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定和公开道路测试路段,拥有全省第一家智能网联汽车客车整车生产企业(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综合能力全国第一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东风智能网联汽车试车场暨智能网联汽车小镇项目)。
  “三区之柱”,就是在“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和“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中成为重要支柱。段细柱介绍说,该市还努力在“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和“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中成为重要支柱,围绕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的目标定位,着力探索以减促增、以质取胜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新路。

探索“减量化增长”特色改革

围绕着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自2017年7月以来,襄阳市就开始了减量化增长的特色改革探索。
  该市针对生产粗放不精、工作粗枝大叶等诸多问题,围绕资源利用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中所涉及的20多个具体指标,定出升降计划,找到一个个可操作、可考核的“小切口”。
  在第一产业,广泛推广“三大融合”,即城乡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农业合作组织、村民自治组织融合发展。在第二产业,广泛推广清洁化制造、智能化改造、多元化创造、品牌化打造;在第三产业,以标准化、信息化、人性化为方向,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这种抓基础、抓具体的实践方法,一点一滴改变粗放发展的状态,一分一毫地积蓄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有100多项全国全省改革创新试点示范在襄阳实施,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改革事项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
  此外,该市出台了鼓励企业技改“金十条”等政策,实施千企千亿技改工程,2018年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95个,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5.2%;全市划定了近1.1万平方公里的“中国有机谷”范围,在汉江195公里两岸1000米的范围内,全面关闭搬迁规模养殖场、污染企业、非法码头600多家,30多公里岸线及数百亩土地腾退植绿;在广袤城乡推广有机肥,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